以车站为例介绍定义路网对象以及进行必要设置的最重要步骤。插图显示线框内的建模示例。
插图内的编号符合步骤的编号:
1. 添加一条路段(在插图中带方向箭头,黄色) (定义路段)。
2. 添加一个车站(在插图中带红色轮廓) (定义车站)。
3. 除车站外,添加一个面域,并为此面域选择属性站台边缘 或生成站台边缘用于路网编辑器内的车站(创建站台边缘)。
层数大于一时,Viswalk 尝试根据路段高度计算正确层。
在定义站台边缘时,为站台边缘的路网对象面域选择属性公交使用 > 站台边缘,并为属性用于车站记录车站编号。Viswalk 借此计算从公交车站驶出的车辆占有率,不是通过上车乘客数量,而是通过行人仿真期间实际上车的乘客数量计算。
4. 定义一条公交线路 (插图中的蓝色线路) (定义公交线路)
5. 编辑公交车站参数 (编辑公交线路车站):
通过计划的出发时间和松弛时间分布得出符合行驶计划的出发时间。
公交车最早在这个时间点出发,该时间点通过最低停留时间得出。
除非行人流中断,停留时间取决于公交车通行能力上限,通行能力上限在公交车参数中已定义(针对某个车辆类型修改乘客上下车持续时间的计算方式)。
6. 为公交车辆选择合适的3D模型 (定义 2D/3D 模型)。
7. 定义公交车门的特征属性(定义公交车的车门)。
8. 定义含如面域、斜坡、楼梯或障碍物等期望构建元素的整个车站的几何特性(插图中有含黑色轮廓的两个面域,和一个暗红色轮廓的障碍物) (为构造元素建模)。
9. 在站台边缘面域上定义一个行人路径决策 (插图中的上部红色圆圈)。定义至少一条通向下车乘客行走的行人路径(插图中从上部红色圆圈到下部青绿色圆圈) (建立行人路径决策和路径的模型)。
10. 定义一个含等待区域的面域,在该面域上上车乘客等待公交车 (面域的特征属性)。
11. 为上车乘客定义一个行人输入作为出发地(插图中的黑色圆圈) (定义行人输入)。
12. 在此输入的面域上定义一个行人路径决策和一个通向等待区域的行人路径(插图中从下部红色圆圈通向上部青绿色圆圈)(建立行人路径决策和路径的模型)。
13. 输入公交车通行能力 (针对某个车辆类型修改乘客上下车持续时间的计算方式)。
上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