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导航
按 Wiedemann 的交通流模型中的行驶状态
Vissim 中交通流模型,是一种随机的、以时间步为基础的微观模型,是将驾驶员 - 车辆单位考虑为基本单位。
交通流模型包含一个适用于车辆跟随运动的心理 - 生理跟车模型和一个适用于横向运动的规则性模型。这些模型以 Wiedemann 连续研发工作为基础:
- Wiedemann, R. (1974).公路交通流的仿真。卡尔斯鲁厄大学交通研究所丛书(始于 2009 KIT – 卡尔斯鲁厄科技研究所),第 8 期
- Wiedemann, R. (1991).Modeling of RTI-Elements on multi-lane roads.In: Advanced Telematics in Road Transport edited by 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DG XIII, Brussels
按 Wiedemann 的交通流模型的假定前提是,一个驾驶员可处于下面四个行驶状态其中之一 (交通流模型和信号控制):
- 自由行驶:前面所行驶的车辆不会造成影响。在该行驶状态下,驾驶员尝试达到一个期望速度,然后保持。在现实中,由于不能完全控制车辆,驾驶员通常不能将该速度完全保持恒定。速度始终会或多或少地围绕期望速度上下浮动。
- 靠近:在这个过程中,驾驶员会根据前面所行驶的、较慢车辆的速度调节其本身的速度。靠近过程中,驾驶员会减速,达到所需安全距离后,其与前面车辆之间的速度差应当为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
- 跟随:驾驶员在前面所行驶车辆的后面行驶,无制动或加速意识。在此期间,他会将两车之间的距离或多或少地保持恒定,但因为不能完全控制油门,速度差也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围绕零上下波动,因此,距离也同样会发生波动。
- 制动:与前面车辆之间的距离小于所需安全距离时,使用中等或较大的减速度进行减速。如果前面所行驶车辆突然制动或者有第三辆车通过变道插到两车之间时,就会发生这种行为。
针对四种驾驶状态其中任何一种,都可根据当前速度、速度差、与前面行人之间的距离以及驾驶员和车辆的特征参数得出加速度的大小。
一旦达到一个可以将其描述为速度差和距离函数的特定界限,驾驶员就会变换行驶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距离内察觉到很小的速度差。相反,较大的速度差会促使驾驶员在一个较大的距离内作出反应。
驾驶员与驾驶员之间所习惯的期望速度和安全距离及其察觉速度差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因为要考虑到关于察觉能力的生理限制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将这种模型称之为生理 - 心理跟车模型。